当前位置首页 > 留学新闻> 正文

地质宫秀文笔说说qq里的点滴记忆——师生追忆战略科学家黄大年

2017-07-13 留学新闻
(原标题:地质宫里的点滴记忆——师生追忆战略科学家黄大年)

新华社北京7月12日电(记者于卫亚)今年1月8日,国家“千人计划”入选专家、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黄大年,为执着追求的教育科研事业燃尽最后一丝心血后阖然长逝。半年过去,这位战略科学家的身影已经远去,而他的事迹却被越来越多人熟知。近日,记者再次走访黄大年生前的同事、学生,听他们讲述昔日与黄老师在一起的难忘瞬间。

“国家需要什么就选什么”

2009年,黄大年毅然放弃国外优越的科研环境和安逸生活,回到母校吉林大学,专注于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项目。初到的他,以豁达和真诚,给师生留下深刻印象。

吉林大学统战部副部长任波清楚地记得,2010年第一次与黄大年通电话时的忐忑:“当时我正筹备一个归国留学人员代表座谈会,他是受邀大牌专家。接通电话后,黄老师非但没有拒绝,反而幽默地说回国一年多,我终于找到组织了!,黄老师的率真深深打动了我,让我对这份工作、这项事业满怀信心。”

为在交叉学科领域吸引和培养人才,在任波力荐下,黄大年2014年出任吉林大学留学人员联谊会会长。他常鼓励海归留学人员倾尽全力,报效祖国。“他对国家有一种纯真的爱,走进海归知识分子的灵魂,引领这个群体乐观忘我地实现人生价值。”任波说。

  黄大年在为吉林大学的学生们授课(2011年4月10日摄)。新华社发

吉林大学人才办副主任徐昊说:“如果用一个词概括黄老师的品格,那就是爱国。”有一位在剑桥学习的吉大学生曾请教黄大年“毕业后选择什么专业”,黄大年给出的建议是——“国家需要什么?就选什么”。

两年前,吉林大学设置交叉学科学部,黄大年再次以“国家需要什么”来设计这个平台。他并没有选择容易出成果或容易申请科研经费的领域,而是立足于深地、深海探测的国家战略。学部成立后,他担任了首任学部部长。

“做他的学生很幸福”

作为一名教师,黄大年热心于教学事业,很多人说,“做他的学生很幸福”。

黄大年办公室外的墙壁上,贴满了和学生们在一起的照片。照片中的他,身形健硕,和蔼可亲,伴随着年轻人灿烂的笑容,宛如一位慈父。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师王郁涵回忆说,曾有青年学者慕名而来,抑抱着只想见一面的心态,没想到黄老师走出办公室主动和他握手,一聊就是几个钟头。

黄大年办公室座位上的两把座椅和两套电脑,见证了他与学生们的亲密无间。科研团队成员于平教授说,学生们平时就与他并排坐在电脑前讨论问题,“我们每个人几乎都在黄老师的椅子上坐过几十上百个小时。”

黄大年还为学生们配备了最好的软硬件设备,请一流专家为他们培训指导,并以自己的胸怀和眼界鞭策学生。他曾说:“更优秀的人比我们还努力。”

2013级博士研究生乔中坤说,黄老师总是教导青年学子不要局限于地球物理领域,一定要开拓视野,“黄老师如慈父般爱护我们每个学生,他常说我要为国家培养人才。”

黄大年先后出资支持26人次出国交流,并勉励学生们学成归来报效国家。

“先不考虑这个事情,把手头工作做好”

人们都说黄大年是“科研疯子”,搞起研究来“惜时不惜命”。

长春市文化广场北侧的地质宫是吉林大学朝阳校区教学楼,地质宫507室,就是黄大年的办公室。在同事和学生们的记忆中,地质宫五层黄大年办公室的灯总是亮到最后。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大大黄忠民回忆说,黄大年经常加班到后半夜,当时地质宫里的值班人员都熬不过他,只好对他说“你什么时间走,什么时间把我叫醒”。

  5月26日,周文月向记者展示被黄大年修改过的笔记本。她说,黄大年生前要求学生与老师每次探讨重要问题时都要做笔记,这个本子记录着她与黄大年从2013年到2016年的交流成果。新华社记者王昊飞摄

黄大年办公室沙发旁的柜子里放着被褥,加班太晚了,他就在沙发上睡一宿,第二天早上继续工作。有人说,7年时间里,他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出差;而且,他出差基本上只订夜里的航班往返,为的是不耽误白天工作。

经常在夜间送黄大年去机场和车站的司机刘师傅,眼中噙着泪水告诉记者:“黄老师是个好人,他没有架子,就跟普通教师一样,他实在是太忙了……”

“着魔”,是黄大年对自己研究领域的执著追求。

正是凭着这股“着魔”的劲儿,他带领团队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为我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短短5年时间,我国深部探测装备从落后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他的团队为我国向深地进军打造了国产利器,让整个国际地学界惊叹。

7年间,黄大年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用于科研和教学,其他事情统统甩在身后。作为院士评审专家,有人劝他自己抓紧申评院士,他总是推辞:“先不考虑这个事情,把手头工作做好。”

身为“千人计划”首席科学家,黄大年能够支配数亿元科研经费,对此,他常说:“在科研上,我没有朋友,只有国家利益,谁能做好就交给谁。”

任波说:“黄大年对名利看得很淡,却始终保持着忘我的工作激情。”黄忠民也说,这些年来,即使是对母校吉林大学和自己的科研团队,黄大年也始终坚持原则,不徇私情,“他要把钱花对地方,为国家多出成果”。

(原标题:地质宫里的点滴记忆——师生追忆战略科学家黄大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