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留学新闻> 正文

【海北信息网陕西日报】西安交通大学人才工作系列报道之二: 创新人才发展机制 在“传帮带”中打造科技铁军|同位素|中国科学院|陶文铨

2018-06-27 留学新闻

“我是西迁大树上的一片小叶。我受到西迁老教师很多动人事迹的感召,我们要早日建成世界一流学科,以不忘陈大燮、杨世铭先生的重托!”

2018年5月,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数值传热学知名专家、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称号获得者、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陶文铨在央视《开讲啦》的动情演讲感动了无数观众,陶文铨院士所带领的热流团队五代传承的故事更是成为教育界提携后学的一段佳话。

以陶文铨院士为代表的西安交大教授们,终生致力于为年轻科技人才脱颖而出提供平台。在他们的精神引领下,无数青年教师在这里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

薪火相传 教学相长中铸就精神原动力

上世纪50年代,我国热力工程学先驱、交通大学西迁重要带头人陈大燮先生同杨世铭先生一起,带动广大教师将热工教研室完整搬到了西安,为西北热工学科的良好发展奠定了基础。

79岁的陶文铨院士是交通大学西迁后第一届新生,在陈大燮先生同杨世铭先生的言传身教下,陶文铨长期从事传热学及其数值模拟方法与工程应用的教学与研究,为我国计算传热学科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十年之后,他的弟子、团队唯一的女性何雅玲以巾帼不让须眉之势获评“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党的十九大代表。团队另一带头人、“长江学者”王秋旺首创连续螺旋推流强化传热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陶文铨、何雅玲等身体力行倡导的勤奋进取、求实融洽的精神,在科研及工作中悉心教诲,甘为人梯提携后辈的作风,让团队年轻人受益终身。“每天晚上12点回家,经常看到陶老师书房的灯还亮着,那是我们年轻人心中的灯塔。”每当科研中遇到困难或瓶颈,“青年千人”李印实就会想起这束穿透夜色的灯光,觉得浑身充满了力量。

62年走来,热流团队经过五代传承,已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结合、结构合理、具有显著国内外影响的团队,使国际传热学界盛会中增添了更多活跃的“中国身影”。如今,以唐桂华为代表的第五代热流人也已经成长起来,继续面向世界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展开攻关,勇攀高峰。

“传帮带”的优良传统,是团队始终保持旺盛创新力的重要原因。西迁62年来,交大先辈们“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精神,给学科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基础。一代代领军人物严谨治学、认真从教的优良作风,对后辈治学科研产生深远影响。

去年7月,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著名能源动力科学家、西安交大能动学院教授陈学俊先生与世长辞。去世前一周,99岁高龄的陈先生还在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大厅巡视,为学校建设发展殚精竭虑。

在陈学俊先生的追悼会上,他的学生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郭烈锦哽咽道,“您无论遇到多大的挫折,都坚强地面对人生,越挫越勇,永不放弃,这样的精神我将永远学习。”

郭烈锦院士传承了陈学俊先生“工程救国、科学救国”的信念,在多相流热物理热化学研究的道路上执着追求了30多年。2016年底,郭烈锦团队20年磨一剑的重大科研成果——“煤炭超临界水气化制氢发电多联产技术”项目产业化工作正式启动。2017年,团队的“太阳能光催化制氢的多相流能质传输集储与转化理论及方法”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扎根西部 默默奉献中实现人生最高价值

教学科研成果不断,在强大的战斗力背后,是踏实,也是奋进,是坚守,更是传承。多年来,从各个教学科研团队成长起来的青年人才,远赴国外顶尖高校及研究机构深造后,最终又回到团队工作。“西迁精神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价值选择,我们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实现人生价值。”

从开辟国内传热数值预测研究先河,到发展成为国际计算传热及强化传热研究的一支引领团队,陶文铨院士带领西安交大热质传递的数值预测控制及其工程应用创新团队创建全新算法、攻克国际难题,先后荣获8项国家三大奖,2017年度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创新团队奖。20多年来,团队从成立之初仅有3人的科研团队,发展为汇聚了包括院士、“杰青”“长江”“千人”及“四青”在内的一批高水平创新人才,40岁以下成员占比62%,形成了梯队和年龄结构合理、基础与应用研究并重、优势互补的创新团队。团队目前在研各类项目133项,2017年作为牵头单位获批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我们要做别人没做过的东西,取得既有科学意义又有实用价值的结果。”郭烈锦团队以“培养赶超国际学术前沿、做出原创性科研成果的优秀人才”为己任,在“高效低成本光催化制氢”“生物质超临界水气化制氢”“深水油气混输和流动安全保障”等领域取得重大成果并在工业实际中得到良好使用,为国际新能源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一流人才。团队被科技部授予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先进集体并获金牛奖,获国家自然基金创新群体、科技部“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团队奖,入选中组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在陈大燮、陈学俊等一大批优秀前辈先师和数代交大人无私奉献的接力奋斗下,西安交大形成了师风醇厚、学风淳朴的优良传统。扎根西部62年来,为国家培养了26万名毕业生,超过40%的毕业生留在西部工作,一大批学子积极投身于条件艰苦的行业、环境恶劣的岗位,为西部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人尽其才 深化改革中拓展成长新路径

西安交大高度重视青年人才队伍建设,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国家重大人才工程为牵引,为青年教师搭建从入职到成长的完整阶梯,充分借助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全力推动青年人才的引进与成长。

2010年,程海教授作为“千人计划”学者引进回国,加入西安交通大学全球环境变化研究院,系统建立了同位素实验室,发展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U系测年技术,重建了目前全球最长尺度高分辨率的东亚季风石笋记录。为了开拓石笋研究新方向,程海教授引进了外籍副教授Sasadhar Mahata,共同建立Δ17O制备系统及三氧同位素测试方法,并积极开展与以色列希伯来大学Boaz Luz教授的合作,首次在国内将三氧同位素新技术应用于石笋碳酸盐的测定和水的测定工作中。在程海教授的支持和帮助下,他所培养的外籍博士后Kathayat Gayatri申请了国家自然基金青年项目和外国青年项目,其研究重建了第一条来自印度次大陆的最长的绝对年龄控制的高分辨率季风石笋记录,并在气候变化与印度文明演化方面取得重要研究进展,并相关成果发表在 Science 子刊 Science Advances ,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团队荣获了PAGES青年科学家奖、2016年教育部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通过广泛吸纳英才,学校充分调动起全校教师提升育人质量和学术水平的积极性。2014年起,西安交大开始实施面向海内外杰出青年人才的“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目前已实施14批次,遴选出304名青年才俊。2015年发起的“丝绸之路青年学者研讨会”已成功举办4届,海内外近千名青年学者参会,400位青年学者提出来西部工作的意愿。

学校进一步突破体制机制障碍,积极探索以人为核心的资助和管理模式,在陕西省高校系统率先设立科学家工作室。2015年4月,西安交大第一个科学家工作室——“贾春林科学家工作室”诞生。贾春林教授于2010年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促成了西安交大与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的实质性合作,开展了建立高端实验室平台、联合培养研究生、研究人员互访等合作项目。科学家工作室实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由贾春林教授担任首席科学家,工作室作为直属学校管理的独立科研机构,由学校提供基本资源保障及赋予管理自主权,在制定发展规划、聘用及考核工作室人员、跨学科招收与培养研究生等方面拥有自主权。“潜心开展探索性和原创性研究,努力造就世界级科技创新团队。”贾春林教授对科学家工作室的发展充满信心。

正如西安交大校长王树国所指出的,科学家工作室的成立是西安交大突破学科间的管理界限,鼓励自主管理、自由探索、自我约束,最大限度激发科学家的创新活力,在制度上为交叉研究提供更广阔空间的科研体制创新之举。

老一辈先贤名师的光辉引领、几代交大人的不懈奋斗、无数青年教师的接力担当汇聚了交大人的磅礴力量。在大大大大对广大高校师生和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勉励下,在西迁精神的指引下,西安交大正以更坚定的信念和决心,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打造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勇攀科研技术高峰,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科技进步贡献不竭动力。

原载于2018年6月27日陕西日报4版

报道链接:http://esb.sxdaily.com.cn/sxrb/20180627/html/page_03_content_0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