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留学新闻> 正文

李斯特国际钢琴比赛中国评审叶柳:演奏海绵宝宝找不同要抓住情感的“秤”

2018-11-07 留学新闻

本文采访对象出版作品

很多青少年钢琴演奏者在艺考或留学海外音乐学院之后都会参加一些国际音乐比赛。许多中国选手参赛获得了良好的成绩。国际比赛获奖不仅在履历上写下光辉一笔,也能帮助自身的职业发展,比如获奖者有机会签约经纪公司而开始职业演奏生涯。或者在学业或学术职业上,也能够有所帮助。这些是因为重要比赛的获奖是对自身水平的一个重要证实。

李斯特国际钢琴比赛在中国被列为文化和旅游部推荐A类比赛项目。叶柳是2017年第11届李斯特国际钢琴比赛正赛中的中国评审,以下是与叶柳为我们分析的比赛演奏情况,以及作为评委她的总结与心得,为钢琴学习者以及即将参赛的钢琴演奏者们提供一些参考。

抓住情感的“秤”

叶柳在2014年的第10届比赛中同样担任媒体奖评委。她认为那时非常看重选手的沉稳,因为同样作为年轻演奏者,无故炫技和浮躁表现是演奏李斯特作品最容易犯的错误。

这次比赛,她多了一个关注点,就是在理性与整体感的基础上如何创造活力。在演奏中,自然流露出的亲切与感性是应该赞赏的。不要为了追求新意而改变自己,也不用怕标新立异而冒犯评委。这届比赛总的面貌非常精彩,偶尔有一些可再进取之处:比如有时选手表现的比较拘谨。世界大赛一定会让人感到压力,但还是要敢于对音乐投入激情。

叶柳认为在演奏中需要抓住情感的“秤”,即支撑情感的结构,何时收何时放;哪句话含蓄,哪句话奔放都要按照乐谱有合理的“配置”。既要有行云流水的平衡,也要有灵活的暂时打破平衡而后回归的趣味。旋律也需要弹出特色,有时让人情不自禁的唱起来,这样的演奏就不会无趣。在分析作品基础上获得最终的自由之后,音乐听起来就像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教条的曲谱重现,这样就能出现令人舒适的自然的美感。正如哲学家黑格尔说过,艺术的自然不是“自然主义” 而是制作的好像是自然的。演奏者不需要进行添枝加叶的音乐装饰,质朴诚实的演奏才是成熟的表现。也如文学创作,作家到了一定的高度就会对华丽辞藻感到羞愧,对过多的修饰词汇感到卖弄风情。

获奖选手点评

冠亚季军合影

在比赛中,获得最终冠军的是英国选手,26岁的Alexander Ullman。叶柳认为,他的音乐神态比较高傲,仿佛所谓“英伦范儿,”声音很讲究,音乐的意图明确,组织好,分段清晰,能够让听者跟随他的音乐构想来欣赏。

亚军是俄罗斯女选手,23岁的Dina Ivanova。她的表演鲜活炽烈,感情色彩浓厚,触键较为直接,所以声音显得清脆而昂扬。季军,韩国选手Minsoo Hong的声音是最温暖圆润的,他的音乐感染力悄然而至,不张扬却打动人心。获得媒体奖的是俄罗斯钢琴家Sergey Belyavskiy。叶柳对其评价是“具有极佳的流畅性和平衡感”。“流畅性”并不只是弹得熟练,更是情节贯穿的灵活通透。Belyavskiy速度比别人快一些,但技术可以完全控制,并能体现出在快速演奏中的美感。

李斯特比赛媒体评审合影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音乐比赛(或艺考)

近年有很多钢琴学生积极的参加音乐比赛,无论专业还是业余的学生,他们有些希望锻炼自己的舞台能力,有些希望摘得奖项以帮助自己开始职业表演,或者为高考加分、“特长生”申请等做好准备。无论目的怎样,参加比赛都需要认真选择曲目和练习作品。这里叶柳以评审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建议。

1 避开自己不擅长的技术、音乐类型,以确保展现给评委及观众的是自己最好的一面。

2 避免全部选择“名曲”。著名作品如李斯特B小调奏鸣曲、贝多芬《热情奏鸣曲》等,经常是在比赛中反复出现的。听得太多,评审要求就会水涨船高。也不要全部选择容易让人来不及启用评判标准的冷僻曲目,这样也比较有风险。

3 真诚演奏,不要模仿。不要故意表现与他人不同以显示个性,也不要揣摩评委的想法——比赛评委各自理念不同,选手没有办法讨好到所有人。应该自己怎样理解就怎样弹,真诚的按照自己所相信的方式演奏,才能展示出自己最好的一面。

以上这三点这些也可看作是参加艺考的选曲原则。

作为李斯特比赛评审代表,叶柳出席了国际音乐比赛联盟大会。会议讨论了国际音乐比赛和文化动向,以及令其更健康完善的发展的方法与改革。叶柳在会议中陈述了关于“乐评人应如何影响钢琴比赛”的观点——乐评人是音乐活动宣传的一个比较专业的部分,是音乐作家或传媒人士倡导的音乐与大众沟通的一个渠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音乐文化的普及与发展。乐评奖的设置比较重要,因为可以通过媒体连接最广大听众,让听众读到专业的观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