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留学新闻> 正文

酱香通鉴 | 王莽官制改革:权力是个好东西,谁也不给!

2019-04-28 留学新闻

衣赐履按:今天讲王莽一揽子改制的最后一项——官制改革(实际上还有礼乐改制,不过具体内容早已湮灭)。之所以放到最后讲,是因为全是干货,极其乏味,然而还挺重要,我尽量向着有趣靠哈。

官制改革是王莽改制的重中之重,因为,所有改制都需要一票干部去落实,倘若不考虑王莽各项政策本身对不对的问题,那么,政策的落实、改制的成效,全在干部。这项改制持续时间比大新朝的寿命还长,从公元1年平帝刘箕子登基开始,一直持续到到公元23年王莽被砍了脑袋为止。

王莽的官制改革有两个重要特点:

1.形式非常完美;

2.结局极为悲惨。

王莽推崇古制,官制改革当然也不例外。然而,彼时对上古官制的了解,未见得就比我们知道得更多。大儒董仲舒不知从哪里看到传说中的官制,记录在他的《春秋繁露·官制象天》中:王者制官,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凡百二十人,而列臣备矣。意思是圣王制官,只要配齐了这一百二十个人的班子,天下治矣。王莽大体上以此为蓝本,逐步改革,形成了以四辅、三公、四将、九卿、六监为骨干的新朝中央官制。

“四辅”都是国家气象局的?

公元1年,平帝刘箕子在位期间,王莽曾设四辅,分别为太师、太傅、太保、少傅。

公元8年年底,投机分子哀章上金匮(铜制柜子),附以策书,以上天的名义催促王莽登基,并在策书中记录了包括哀章自己在内的一批干部名单(详见拙文《王莽终于由“假皇帝”变为“真皇帝》)。公元9年元旦,王莽称帝,建立大新朝,以金匮名单为基础,封了一堆官员,最尊贵的是四辅、三公、四将,谓十一公

注意,这十一公,并不是“公爵”,而是如“三公九卿”一样,是一种尊号。

四辅本来是太师、太保、太傅、少傅,这次,王莽废去太保、少傅,代之以国师、国将,与太师、太傅仍称四辅。这四辅是干什么呢?莽哥给他们作了说明:

太师对应木星(岁星),是掌管东方的长官,负责实现雨水适时适量;

太傅对应火星(荧惑),是掌管南方的长官,负责实现气温适时适度;

国师对应金星(太白),是掌管西方的长官,负责实现干燥适时适度;

国将对应水星(辰星),是掌管北方的长官,负责实现寒冷适时适度。

哦,原来四辅是国家气象局的领导啊!也不对,气象局只能负责预测、播报天气,而这四位爷是要管天气的诶!

酱香通鉴 | 王莽官制改革:权力是个好东西,谁也不给!

【搞了半天,偶们都是天气预报员】

我参考了不少资料,对四辅的职能翻译得千奇百怪,有的可能怕译得不准,干脆用其原文。我们不管那么多,知道个大概意思就行了。大家还记得王莽的行政区划吗(详见拙文《王莽:迷恋数字整齐的唯美主义者》)?莽哥把天下分成中部王畿和东西南北四部、东西南北四域,然后,把四辅跟四部、四域完美结合起来。

酱香通鉴 | 王莽官制改革:权力是个好东西,谁也不给!

太师主东方,防洪涝;太傅主南方,防炎热;国师主西方,防干旱;国将主北方,防严寒”,且不论这四位爷具体怎么干、能不能干得了,只看字面,是不是很整齐很唯美?呵呵。

重要结论:四位最尊贵的大臣,手中没有权力

“三公”负责农林牧副渔

再看看三公的职责:

大司马对应月亮,月亮象征威刑,实现武功要注意方正,效法矩尺,主管天文,告知人民生产的时节,鼓励生产,获得丰收。

大司徒对应太阳,太阳象征德政,实现文治要注意融和,主管人道,负责教化,带着老百姓服从上级,搞好宣传,改良风俗。

大司空对应北斗,北斗象征标准,负责实现太平景象,要注意事物的规范化、标准化,主管地理,开垦土地,兴修水利,管理名山大川,繁殖鸟兽,促使草木长得茂盛。

三公的职责,改动得匪夷所思。大司马本来是管军事的,现在王莽让他察天时、促生产;大司徒即以前的宰相,主管人事,现在王莽夺其人事权,只让他负责宣传教化;大司空本来是管监察的,现在王莽让他管理山川、开垦土地、繁殖鸟兽。

重要结论:大司马无军权,大司徒无人事权,大司空无监察权。

既而,给三公配了副手,分别是大司马司允、大司徒司直、大司空司若,号称三孤。

把大司农(农林部长)改名叫羲和,后来改为纳言,大理(前1年,把廷尉改为大理,司法部长)改为作士,太常(祭祀部长)改为秩宗,大鸿胪(藩属事务部长)改为典乐,少府(宫廷供应部长)改为共工,水衡都尉(水利总监)改为予虞,加上三孤(司允、司直、司若),称为九卿,分别归三公管辖:

大司马:司允、纳言、作士;

大司徒:司直、典乐、秩宗;

大司空;司若、予虞、共工。

九卿之下,各设大夫三人,大夫之下,各设元士三人,共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分别承担京城官府的各种职责,这样,董大儒所谓的“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的干部结构火热出笼。

四辅对应东南西北四部,三公则对应中部王畿。

但,四辅、三公,手里没权。

六监不是监察官

光禄勋(宫廷禁卫官司令)改为司中,太仆(交通部长)改为太御,卫尉(皇城保安司令)改为太卫,执金吾(首都常安警备区司令)改为奋武,中尉(汉已久废中尉。此疑为“中垒校尉”)改为军正,又设置大赘官(国库长),主管皇帝的车辆、衣服和用具,后来又掌管军需供应,职位都是上卿,称为六监(即所谓司中、太御、太卫、奋武、军正、大缀官)。

“监”的象形文字,像人俯身低头向盘中水面照看状。甲金文“监”象人在水盘里照看自己的容颜,故“监”的本义是察看,这种盘子后来叫做“鉴”。

酱香通鉴 | 王莽官制改革:权力是个好东西,谁也不给!

这六个官职,都与监察无关,但是统称为“六监”,让人费解。

地方官制

公元9年,把郡守改为大尹,都尉(民兵司令)改为太尉,县令、县长改为宰。

公元14年,王莽又按照《周官》和《王制》,把大尹一分三:卒正、连率、大尹。职能并无变化,就是以前的郡守,不同在于,侯爵称卒正,伯爵称连率,如果没有爵位,仍称大尹,官职世袭(原文为“皆世其官”,疑有误。爵位世袭,自可理解;官位世袭,这脑子里得塞了多少锯末子啊)。把以前的都尉分为属令、属长,子爵作属令,男爵作属长。

设置州牧、部监二十五人,地位一如三公。又设置郡监二十五人,职位相当于上大夫,每人管辖五郡(天下共百二十五郡)。

此处有必要解释一下。原文为:置州牧、部监二十五人,见礼如三公。监位上大夫,各主五郡

目前学者大多认为《汉书》记载有误,上文应改为:

置州牧,见礼如三公。郡监二十五人,位上大夫,各主五郡

也即九个州牧,地位如三公,二十五个郡监,地位如上大夫。

但如此解释,又与一些考古发现相矛盾。北大历史系教授阎步克先生认为,原文并没有错,并给出了比较合理的解释:

这里的州牧、部监二十五人,其中九州的州牧当然是九个,另外十六个是按《诗经》建立的十四个公国(可参详拙文《王莽:迷恋数字整齐的唯美主义者》),加上定安公刘婴(即西汉末帝儒子,被王莽封为定安公)和章平公姬党(周朝后裔)的封国。王莽在这十六个公国设置的行政长官,八个称为牧、八个称为监(史书和后世发现的竹简上至少出现了庸部牧、曹部监、魏部牧和邠【读如宾】部监,是强有力的证据),这十六个部牧或部监,与九州的州牧不同,但地位相当。又设置郡监二十五人,职位相当于上大夫,每人管辖五郡。另外,在竹简上还出现过西部监、北部监等职务,可能是王莽将天下分为东西南北中五部,每部设一个监察官(部监),那二十五个郡监可能分属这五个部监,而五部监则直接对王莽负责。

注:俸禄六百石级的为元士,千石级的为下大夫,比二千石级的为中大夫,二千石级的为上大夫,中二千石级的为卿。

此外,王莽又在西都常安(长安)设置六尉郡、东都义阳(洛阳)设置六队郡等,我们就不多讲了,越讲越糊涂。其实,不光我们糊涂,当时的人们也糊涂,王莽改官名地名改得太多太频繁,有的据说改了五回,又改回原来的名称,搞得谁也记不住。写个公文、发个布告,在写下新地名时,还得括弧一下以前是什么地方,呵呵。

最贴心的是太监

王莽深知,他能够取汉而代之,就在于从平帝刘箕子时起他就大权在握,因此,他执政的第一要务就是杜绝臣子坐大,上面说的四辅、三公手里根本没权就是明证。这也就意味着,国家大大小小的事,王莽全部自己来管,具体方法就是沿用了汉朝的中朝制度(汉朝时,以宰相为首的官僚群体称为外朝官,皇帝们为削弱宰相权力,在宫内设置中朝机构,由尚书、侍中等协助皇帝处理相关事务。可参详拙文《大将军霍光打算向皇上刘贺下狠手了》),通过它把权力紧紧收在自己手中。

然而,对于尚书们王莽也不能放心,官员百姓上书,全都由太监直接取走交给他,尚书们全被架空。这样,在外朝,王莽收回公、辅的权力,让他们无所事事;在中朝,王莽重用太监,让尚书们无所事事,无论朝内朝外,大事小事,全由莽哥一个人干。

酱香通鉴 | 王莽官制改革:权力是个好东西,谁也不给!

写到这里,我真心感触:莽哥好累!

【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作者:衣赐履和金大妞(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84516901294440963/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