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留学新闻> 正文

于谦,两袖清风却有先斩后奏之权,在危亡时刻,保北京一方平安

2019-05-24 留学新闻

提起于谦可能大家会想到那个和郭德纲搭档说相声的于谦,可是小编今天要讲到的这个于谦实际上是明朝的一位著名的爱国将领,其实叫他爱国将领也不是很准确,事实上他只是一个文官。可是他却是兵部侍郎,后又升任为兵部尚书,主管朝廷军事,可以说是一个名垂千古的爱国英雄。

于谦,两袖清风却有先斩后奏之权,在危亡时刻,保北京一方平安

甚至有一个成语也是从于谦这里出来的,那就是两袖清风。两袖清风现在也总会被人用来形容那些清廉的官员,形容他们不去克扣剥削百姓,因而只余得两袖清风。事实上于谦曾经辅佐过两位帝王,第1位是明英宗,而第2位则是明景帝。在明英宗当政时期,明英宗十分信任他的心腹太监王振,任命他为司礼监总管。

于谦,两袖清风却有先斩后奏之权,在危亡时刻,保北京一方平安

可以说王振在明英宗当政时期是一个把控朝廷的存在,从各个地方前往朝廷的官员,都要先给王振送礼才可以。可是于谦却并没有这样做,于谦在别人劝他要带些礼物去的时候,却只说了两句话,那就是我可没有什么多余的钱去巴结上司,我只有这两袖清风。甚至还写了一首诗,两袖清风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其中的闾阎指的就是百姓,也可以从这首诗当中就可以看出于谦是多么刚正的一个人了。

于谦,两袖清风却有先斩后奏之权,在危亡时刻,保北京一方平安

当时正逢北方蒙古族瓦剌部实力日渐强大,便借了一个由头向明朝出兵,想要攻打明朝。而当时本身明朝的军队就比较衰弱,可是王震却丝毫不顾及这些原因,一味的鼓动明英宗亲征,结果导致明英宗在土木堡被俘虏,而当时明英宗所带领的众多士兵也都全军覆没。

于谦,两袖清风却有先斩后奏之权,在危亡时刻,保北京一方平安

最后这个消息传到了北京,北京人心惶惶,无奈之下为了稳定朝政而立了明英宗两岁的儿子为帝。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钰为监国大臣,总管国政。当时众人围在一起讨论救国的方针,有一个叫做徐有贞的大臣,说要将都城南迁,可是却被于谦狠狠的给骂了回去。若是连自己的都城都守不住,那这个朝廷又有什么意义呢。这时国难当头,正应该要凝聚起所有的力量来保卫都城才对,怎么可以这么轻易的便作出退让,涨敌人的志气,灭自己的威风呢。所以于谦坚定的要求保卫北京。

于谦,两袖清风却有先斩后奏之权,在危亡时刻,保北京一方平安

此时监国大臣也就是明英宗的弟弟,也非常的支持他的想法,便将他升任为兵部尚书,也就是主管军队的最高官员,让他担负起保卫北京的重责。而在这种情况之下,若是让年仅两岁的皇帝一直担任着统治者的责任,那肯定是不现实的,也无法让民众安心。于是在于谦的支持之下,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钰当上了皇帝,也被称为明景帝。而明景帝为了感谢于谦也因为于谦确实有着非常优秀的能力,所以赐给了他先斩后奏之权。

于谦,两袖清风却有先斩后奏之权,在危亡时刻,保北京一方平安

而于谦也并未让明景帝失望,当时瓦剌部的首领也先劫持着明英宗大举南侵,来到北京城下,这时战斗迫在眉睫,当时的明朝大将石亨提出北京城墙坚固,若是死守在城中不出,那么日久天长瓦剌部攻不下来,自然就会退兵的。可是他的这个建议被于谦狠狠的斥责了。

若是我们龟缩不出,那么只能显出我们没有实力,只有进行坚决的反击,才能打掉敌人的威风,最终实现真正的胜利,也可以鼓舞士气。于是于谦便命令手下的将领坚定的抗击敌军,决不允许随意的后撤。若是将帅不顾士兵率先后撤,那么士兵可以将将领杀掉,若是士兵不听指挥而后撤那么士兵的后队可以斩杀前队。

于谦,两袖清风却有先斩后奏之权,在危亡时刻,保北京一方平安

在这样的规定之下,每一位明朝的将士都是将生死抛诸脑后,如狼似虎一般的冲进敌人的军队当中。直接便把瓦剌军给冲的溃败四散,各自逃命,明军由此便取得了第1次大胜仗。日后明朝没有任何的收敛,而是一直追着瓦剌军打。而且明朝也已经立了新的皇帝,明英宗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

所以瓦剌部的首领也先为了和明朝重修旧好,便将英宗送回了北京。可是现在明朝的皇帝已经是明景帝了,明英宗回到北京之后只是担任一个太上皇的名誉而已,住在皇宫当中的南宫。直到景帝生了一场大病,明英宗才在徐有贞和石亨发动的政变之下登上了皇帝的宝座。而这场动乱也被称为南宫政变。

于谦,两袖清风却有先斩后奏之权,在危亡时刻,保北京一方平安

虽然于谦保卫北京有非常大的功劳,但是因为他曾经拥立明景帝继位,所以成为了明英宗的眼中钉,肉中刺,在明英宗登上帝位不久之后,便将这位爱国英雄于谦以谋反的罪名杀死了。

虽然于谦最后并没能安享晚年,还被泼了一身脏水,可是他的英雄事迹一直流传至今,为我们每一个中华子孙所纪念。

(图片来源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作者:收藏show(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94040876697518596/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