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留学新闻> 正文

吴融:蜀中岁月中的忧国与思乡

2019-06-11 留学新闻
吴融:蜀中岁月中的忧国与思乡

吴融。图据网络。

从咸通三年(861年)初涉科场,到龙纪元年(889年),吴融困于科场28年,进士及第时已是44岁“高龄”了。

在吴融进士及第前一年,也就是文德元年(888年),朝廷任命岐国公韦昭度接替陈敬瑄为西川节度使,但陈拒绝交出兵权。

韦便与王建、顾彦朗等一起围攻成都。进士及第后一月,吴融便奔赴四川,辅佐于西川节度使韦昭度幕中。

“小园晴日见寒梅,一寸乡心万里回。春日暖时抛笠泽,战尘飞处上琴台。栖身未识登龙地,落笔元非倚马才。待勒燕然归未得,雪枝南畔少徘徊。”

这首《灵池县见早梅(时太尉中书令京兆公奉诏讨蜀余在幕中)》,灵池县就是今天的成都龙泉驿。

诗人在某个晴朗的清晨看到龙泉山下早开的梅花,勾起连绵的思乡情愫。诗人谦称因为自己并无袁弘那样敏捷的文采,所以更希望能在边地建功立业,凯旋而归,然而却事与愿违。

诗中隐约间透露出建功无望的遗憾,以及诗人徘徊异乡时对故土亲人的悠悠念想。

“分栋山前曙色开,三千铁骑简州回。云间堕箭飞书去,风里擎竿露布来。古谓伐谋为上策,今看静胜自中台。功名一似淮西事,只是元臣不姓裴。”

这首《简州归降贺京兆公》里,分栋山就是今天的龙泉山,简州就是今天的简阳。

这是一场来之不易的胜利,虽然这场胜利并不能挽回节节败退的大局,虽然韦昭度并没有裴度平定淮西那样的雄才大略,甚至这次的攻伐劝降也多是王建之力。

但无论如何,这场胜利还是让吴融看到了一丝曙色,得到了一个自己身处其中的理由。

至少,比起《萧县道中》“满川落照无人过,卷地飞蓬有烧明”的那种漂泊于宦途、前路无望的状况要好得多、有希望得多。山前、曙色、云间、风里,铁骑、伐谋、上策、功名,无论是对自然万物的关照,还是对战事无情的体验,都灌注着末世诗人深沉的时代认知。

“十二阑干压锦城,半空人语落滩声。风流近接平津阁,气色高含细柳营。尽日卷帘江草绿,有时欹枕雪峰晴。不知捧诏朝天后,谁此登临看月明。”这首《太保中书令军前新楼》,作于诗人即将离开成都之时,约为大顺二年(891年)春夏之交。

“不知捧诏朝天后,谁此登临看月明”,吴融的感慨,是当时的落寞,更是对后来天下的一语成谶。

与吴融有过共事之雅的王建,在韦昭度离开成都后,很快成为西川节度使,接连占据两川、三峡,并被赐封蜀王。

趁唐朝灭亡之机,自立为帝,国号大蜀。王建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与民休息”,成为一代明主。

只是不知,王建这样的作为,能否够得着吴融的“登临看月明”呢?诗中多有对仗句式,构成一种对称美和均衡感。而这种“美”与“感”的事物恰恰是最为符合自然规律的。

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潇洒走心的笔法,词工律正地记述了所见、所闻、所忆、所思,隽美而发人深省。大约800多年后的清朝康熙皇帝很喜欢这首诗的境意,他御笔行书诗中的颈联“尽日卷帘江草绿,有时欹枕雪峰晴”,现藏于温州博物馆。

从诗联的书法来看,倒是很准确地体现了康熙“宗王喜董”的艺术创作理念。

吴融蜀幕的 3 年,也是大唐王朝从风雨飘摇到大厦倾塌的3年,他背家国之恨、负黍离之悲,以精纯细腻之笔写事物本末,以凄冷清疏之笔抒个人襟抱,以直切老道之笔讽社会现实,在“儿女情多,风云气少”的唐末,时有激愤之音迸出,着实可贵。

本文作者:天府说事儿(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700826068850311692/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