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留学新闻> 正文

《山海经》中的“神话”背后......

2019-06-23 留学新闻

中国古代第一奇书《山海经》,总是让人着迷不已、兴味盎然,里面有着数不清的谜团等待你我的探索。每一段描述都看似荒诞不经,又似曾相识,不禁会问:到底是真是假,这些稀奇古怪的山水、人物、花虫、鸟兽,它们到底是否存在,亦或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

《山海经》中的“神话”背后......

现存版本的《山海经》主要由《山经》、《海内经》、《海外经》和《大荒经》组成。传为大禹、伯益所著,事实上,更有可能是由不同朝代的多名作者集体创作而成的合集。里面最为瑰丽奇幻的要数各类神怪了。其中神的形象就有400多种,妖怪的形象也有300余种。

关于“妖”,《左传》给出了一个非常精辟的解释:“天反时为灾、地反物为妖、民反德为乱、乱则妖灾生”。《山海经》中就记载了一种名为“颙”的鸟,形状如猫头鹰,长着一张人脸。据传,万历年间,颙在豫章城宁寺聚集,周围的燕雀都非常鼓噪不安,结果当年的五月到七月,豫章酷暑异常,滴水未下,颙就成为妖了。在远古时代,人类的生存空间被未知的大自然包围,将解释不了的自然现象及超自然现象理解为某种神怪所为,并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经验进行多重加工,就成为了神与怪。

《山海经》中的“神话”背后......

在最初的时候,神怪的形象是模糊的,比如帝江,《山海经·西山经》中这样描写:“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黄。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汤谷。有神焉,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混沌无面目,是识歌舞,实为帝江。”你会发现,帝江这个神怪,形象刻画不是很清晰,连脸都没有,在现实中也找不到任何原型,也不是其他动植物的拼接组合,唯一能与古人的世界有联系的似乎就是如世界形状、大地颜色的黄囊,以及如火一般的赤色。还有一种神怪更诡异,直接被古人以动物身体的某个部分来命名,形象更加单薄,《中山经》中就有这样一种怪物:“......洛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玄扈之水,其中多马肠之物。”马肠?不就是马的内脏吗?所以这到底是啥怪物?对此,古人可能也无法解释,所以,我们只能自行想象了。

随着人的心智不断发展变化,神怪也变得丰富多彩。尤其是“神”,它们的外形就经历了从兽形的“神”、到半人半兽的“神”和人形“神”的变化。

《山海经》中的“神话”背后......

兽形的“神”,应该属于神话发展的原始阶段,其主要原型来自于自然界中的动物。比如,《山海经》里的山神,就是各种鸟兽形象拼接出来的:《南山经》里有十几座山,山神多是鸟身蛇首,或者龙身鸟首的形象,在此基础上,又衍生出了我们所熟知的南方神兽——朱雀的形象。《山海经》中的北山神,基本都是猪身蛇尾,这和红山文化中的“玉猪龙”何其相似!两者之间很有可能也存在关联。

《山海经》中的“神话”背后......

“其状如牛,而八足二首马尾”,这个描述的是西山神,在如今中国西部的一些少数民族,如哈萨克族、藏族的神话中依然保存着许多神牛形象的传说,这很有可能就是西山神的原型。这些自然界的动物带有不同于人类的特性和生存技能,于是逐渐在远古先民的眼中神化,从而成为兽形的“神”。

《山海经》中的“神话”背后......

半人半兽的“神”,最著名的就是西王母了。“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显然,这个时候,先民的心智能力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人性化的符号逐渐注入神的外形,于是就有了半人半兽的“神”。不过,此时的人对于自我和外界的认识仍然处于一个相对模糊的境界,没有认识到人与兽的本质区别,试图通过将人的外形加入到神形中,从而将统治兽类甚至自然界的大权转移到人的手中。这就可以解释为何西王母的形象里加入虎豹的特征。虎豹在先民的眼中最深刻的印象应该是非常具有威慑力的咆哮声,西王母掌管的是预警灾厉和赏善罚恶,根据这个需求,半人半虎豹的“神”的形象就孕育而生,这可使得西王母的形象更加威严与有震慑力。

《山海经》中的“神话”背后......

发展到第三阶段,人形“神”就诞生了。诸如黄帝轩辕、青帝太昊、炎帝神农、白帝少昊、黑帝颛顼等华夏人文始祖,全部被塑造为人形的“神”。在这个阶段,人类的自我意识逐步觉醒,与大自然相处时的能力不断提高,兽的成分不断递减,人的形象不断递增,原来的兽形或者半人半兽“神”就被淘汰,取而代之的就是我们如今更加熟悉的人形“神”的形象。《山海经》中的人形“神”,其身份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帝”的身份,一种是“英雄”的身份。“帝”,一般被认为是我们的民族始祖,“英雄”则引领着我们冲破一次次桎梏。人形“神”或许起源于历史事实,但不完全等同于历史事实,他们早已被抽象化而成为文化系统中的神话符号。

《山海经》中的“神话”背后......

《山海经》的神怪世界历经数千年的传阅和抄写,图文版本也多次变换,所以,《山海经》中的神怪,包含了最原始最朴素的“神”,也包含了文明程度更高的政治化的高等级“神”。我们可能无法真正探知最初作者的创作意图了,但也因为如此,现在的《山海经》早已不属于某一个人、或某个小群体,它承载的更是历史长河中一代代的文化沉淀与思维演变,其背后蕴藏的是华夏子孙数千载的中华文明。

本文作者:琅琊王羲之(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704939724349374989/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