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留学新闻> 正文

老北京大钟挪窝的故事

2019-06-10 留学新闻

作者库雅拉 少奎


老北京大钟挪窝的故事

紧挨着北京三环路有俩老庙,一在西 一在北。

西三环紫竹桥北侧 靠里手那座叫“万寿寺”,北三环蓟门桥以西 路北那叫“大钟寺”。

大钟寺是俗名儿,是老百姓的叫法儿。雍正皇帝给大钟寺山门写了五个大字“敕建觉生寺” —— 这才是它的正式名称。

相对于早年坐马车、步行的交通方式,从城里到大钟寺的距离,就得叫“远郊区”啦。

这地方儿“林木繁茂 远离尘嚣”,乃佛家寂静清修的好地方儿。

雍正皇上也欲借寺院清音,振佛家自觉大道、弘佛祖普渡之旨。

早年这儿是专门给皇家向上天“求雨”预备的,后来叫它“大钟寺”是“永乐大钟”挪过来以后的事情。

老北京大钟挪窝的故事

“挪大钟”,搁到今天根本不叫什么事儿 —— 请个大吨位吊车、大吨位拖车,这点儿活儿 有一天、两天工夫儿齐活啦。

其实 非也!外加一百个 NO!

告诉您:这活儿溜溜儿干了十年 才算完。

不信没关系,上“大钟寺古钟博物馆”一眼 就全明白了。

那口大钟九万多斤,合4吨多的分量。

这东西在《大英百科全书》里头都挂“头牌”。

厉害了,我的钟!

上面说的都是糙活儿,当时在大钟身上下的功夫老鼻子了 —— 请当时全国最棒的“馆阁体书法家”沈度先生来写这二十多万字的佛经,然后浇铸在大钟的表面。

而永乐皇帝则给沈先生当“助手”,朱棣他老人家工作之余帮忙抄了一部分也铸在了大钟上。

永乐迁都伊始,京师并没有那么多人口。铸钟的地方儿就在今天的德胜门内,600年地名没变,今儿还叫“铸钟厂”。

两层楼那么高一个庞然大物,铸造好了需要挪到紫禁城旁侧的“汉经厂”—— 这是头一回挪窝儿。

等到万历年间,皇上朱珝均嫌敲钟吵得轰。于是降旨:将其移至西郊“万寿寺”了。

这是大钟的第二回挪窝儿。

永乐皇帝好希听这口儿,万历帝朱翊钧偏偏不喜欢听这个。

而后那位职位最高的木匠,皇帝朱由校无视国宝行为更甚 —— “摘下来,别敲了”。

或许这道“圣旨”那个“忠贤”魏公公的主意。但 大钟还是给撂地上闲置了。

于是乎 明代文人蒋一葵在《长安客话》描述的“昼夜撞击 声闻数十里,迂回婉转 异于它钟 ........ ”的情景,于天启年间嘎然而止。

清代雍正那会儿 皇家在西郊建了一座寺院,就是今天的万寿寺。按照道家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北方属水 大钟属金,金水互融相生。

故尔 永乐大钟就被移至觉生寺。

挪!哪儿那么容易?在当时的条件下 只能等到冬天,实冬腊月 天寒地冻,在地上挖一条小河沟儿。

然后 每隔半里地打一口井 汲水结冰,以大量人力、物力将这个巨无霸大钟拖至北三环的觉生寺。

老北京大钟挪窝的故事

这是永乐大钟的第三次挪窝儿。

觉生寺里头 已经事先做好底座儿、预备好了支撑木架,怎么挂上去 也是个问题。

忒沉啦!

中国的木工祖师爷鲁班 据说经常显灵,来帮助那些遇到难题的徒子徒孙们。

“鱼抬梁 土堆亭”的法子,这回就用上了 —— 先连大钟底座儿用土堆埋成一个缓坡,待大钟拖至土堆顶部 固定入位就不是问题了。

然后 清除掉土堆就大功告成了。

今天的人们应该知道:古人的脑袋瓜儿 远胜于我们现代人。尽管我们发明了软件、芯片、航天 ........ 等等现代高科技。

可一旦面对祖先们那些“看似简单的奇迹”时,我们现代的先进技术、工艺水平往往是搓手跺脚 —— 干着急!不知道古人怎么弄的 ....... 看来 进步和退化现象兼而有之呗。

本文作者:满族文化网(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700379206917816846/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